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的目標很宏偉,也很樸素,歸根到底就是讓老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不斷改善民生,是實現以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為主要內容的“中國夢”的題中之義和最終理想。
如何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建設中國式現代化幸福蚌埠?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始終以造福人民作為最大的政績,大力實施一項項暖民心行動,切實辦好一件件民生實事,讓廣大人民群眾看到了生活的變化、見到了發展的成效、得到了切身的實惠。高質量發展照進社會民生,化為百姓的高質量生活。始終聚焦民生關切,老百姓“更好的日子”,是民生大考中最溫暖的答卷。
民有所呼 我有所應
“民聲”怎樣映入現實?
“母親河”變美變靚,蚌埠從“跨河發展”到“擁河發展”,是近年來蚌埠人民看得見、摸得著、享受得到的城市變化,也是許許多多市民多年來的期盼與呼喚。
坐在窗邊欣賞靚淮河的美景,實時關注延安路淮河大橋的施工進展,已經成為家住淮上區御水龍庭小區的王云最喜愛的休閑方式?!艾F在家里來人走親戚,我都要把人引到這窗戶邊上,這窗子一眼望去就跟一幅畫一樣,靚淮河是真的靚!天天只是坐這兒,就能讓我心情特別好?!蓖踉普f,自己住在淮河岸邊十多年,近幾年來眼看著淮河一天天變得更加靚麗,天更藍、水更綠、岸更美、交通更便捷,讓她逢人便夸。“不光是淮河漂亮了,這些年南岸北岸的發展融合越來越緊密,我們住在北岸的人明顯感覺到城區越來越整潔繁華,生活越來越便利,熱鬧的活動越來越多,我現在天天盼著這延安路淮河大橋快點建好,到時候不光是交通更方便,城市發展肯定也會更好?!?/p>
冬日的靚淮河。 融媒體記者 陳昂 攝
靚淮河帶來的人水相親、人水和諧,讓蚌埠人民與母親河的依戀在現實中繾綣。延安路淮河大橋是蚌埠人民盼了十幾年的重大民生工程,開工時便吸引了上千名群眾自發前來“圍觀”和“點贊”。就像王云所說,不僅這一座大橋的開建是珠城市民的“十年期盼”“一朝夢圓”,靚淮前行、擁河環湖、東西拓展的城市發展破局,在為蚌埠發展“舒筋活絡”的同時,也正在讓更多百姓更均衡、更充分地享受到環境、設施、就業、醫療、教育等各種公共資源。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一個個百姓夢圓的故事,來自于解決群眾訴求的用心用情。近年來,蚌埠持續暢通反映渠道,加強數字賦能,著力打造解決民生問題長效機制“升級版”。通過合理配置資源,強化平臺整合,打通各平臺之間的信息壁壘和數據關口,“互聯互通”“一網匯集”“一網通辦”逐步實現,蚌埠正在推動群眾訴求“一鍵即通”“一呼即應”,讓黨委政府干的事,精準對接人民群眾盼的事。
真金白銀 持續投入
民生實事進展如何?
發展的根本目的是增進民生福祉,這其中,“錢花在哪里”是最直觀的指標。對于民生支出,蚌埠一向舍得投入——
來自市財政局的統計顯示,2021年-2023年,財政民生支出903.8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的比重為85.5%;2024年前三季度,全市民生支出234.95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85.2%。這些支出涵蓋了社會救濟、基礎性社會保障、義務教育、基礎性的公共設施、住房保障等各類民生項目,是蚌埠這座城市民生溫度的直接體現。
數字的變遷,展現的是宏觀視角的趨勢;個體的感受,最能體現民生優先的溫度。
46歲的固鎮居民李洪云近期生活就發生了變化——她找到了工作,雖然工資不太高,但是上班近、能顧家,還減輕了家庭經濟負擔。李洪云說,這份工作不是自己主動找的,而是政府知道她的困難給她“送”來的——幫扶李洪云就業的大營社區社保人員通過對其家庭的入戶走訪,了解到她在勞動年齡內,有一定的勞動能力和就業愿望,但是因身體原因和年齡因素、家庭原因,一直就業困難,于是根據她的身體狀況、個人意愿為其推薦了家附近的超市做理貨員的工作。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是勞動者獲得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的基本途徑,是個人和家庭的核心。實施穩定就業計劃,抓好就業這個最基本的民生,才能讓人人都有通過勤奮勞動實現自身發展、改善家庭生活的機會。
把就業促進的公共服務沉到每個社區、學校、商場、公園、站臺,夯實基層就業基礎;讓“不一樣”的方式在給文旅活動“加載”招聘會,在體育盛會“加裝”招聘臺,推動就業服務新穎化;用手機端搭載“三公里”平臺對接、在工位現場直播帶崗,以數字賦能系統更新推進就業服務智慧化,蚌埠前11個月實現了34143人的新增城鎮就業,提前完成年度目標?!八羞@些老方法、新創意,都是為了把就業這項最基本的民生落實好,努力打造覆蓋全民、貫穿全程、輻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就業公共服務體系,讓勞動者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笔腥松缇贮h組書記、局長袁成文表示。
在民生投入中,由市發改委民生辦統籌協調的50項民生實事是其中的重點。而穩定就業,就是50項民生實事中的第一項。數據統計顯示,1-11月份,全市50項民生實事綜合進度指數97.64%,超序時進度6個百分點。民生實事從穩定就業、社會救助、困難群體救助、教育惠民、衛生健康、環境保護、交通出行、文體服務、城鄉建設、公共安全等共計十個方面,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提標擴面 足跡深深
民生福祉增進幾多?
從民生工程到民生實事,從多年前的33項到如今的50項,這項集中惠及民生福祉的大事,一年接著一年干,在社會民生的各個領域推動著日新月異的改變,而其本身多年來的調整、擴容,也在折射著社會的發展、民生的改善。
以教育領域為例,從五年來,蚌埠民生工程和民生實事推動實施了智慧學校建設、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技工大省技能培訓、學前教育促進、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高校/中職和普通高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中小學及中職學校教師培訓、幼兒托育等多個項目,通過一項項民生實事和民生工程為抓手,蚌埠教育領域取得了長足進步——集團化辦學改革深入推進,高考本科錄取率提升至47.99%,一批新校區加快建設,入選全國首批智慧教育示范區、全省首批產教融合型試點城市、全省首批德智體美勞“五大行動”實驗區。
“我們能夠看到,也切身感受到,蚌埠近年來對教育領域正在持續加大投入,比如從最新的民生實事項目統計數據中我們欣喜地了解到,截至11月末,蚌埠的幾項教育類民生實事都已經超額完成了年度目標?!笔腥舜蟪N瘯炭莆男l工委主任、二級巡視員黃穗向記者表示,“在蚌埠的高質量發展中,高質量教育將起到基礎性的作用。基礎打得好不好,一方面體現在覆蓋面上,比如基礎教育的擴優提質,比如推動學前教育普惠發展,像我們民生實事中的安心托幼行動,就旨在讓學前教育惠及更廣大的群眾,努力補上部分群體學前教育短板;對困難學生的資助,實實在在地踐行著‘一個都不能少’的教育理念,是從教育這個基礎支撐上促進共同富裕的舉措;而深入推進集團化辦學改革,三中淮上新校區、一中臨港新校區等的加快建設,就正在促進教育資源分布更加均衡?!?/p>
作為統籌民生工程實施十多年的“老專家”,曾經常年任職民生辦主任,如今已經退休的張中杰說,一個個經手項目的實施,一件件實事的變化,讓他切身感受到多年來蚌埠民生逐步改善的鏗鏘步伐——“幾年前我們還是33項民生工程,現在已經拓展到50項民生實事,項目的增加讓更多群眾得以受益,惠及的覆蓋面更大;近年來的多項民生實事對特定困難群體的針對性幫扶政策更多,民生實事的精準性更強了。這都反映著黨和政府在民生福祉方面考慮得更周到、更細致、更全面。”張中杰說,“另一方面,民生實事的項目從?;镜姆鑫?,發展到了更多方面,折射出百姓生活水平的提升,也反映著大家需求的升級。正是因為基本保障得到了完善,‘民有所呼’才反映出更多方面的需求,如生活便利和改善性的家政服務、居家養老、老有所學、便民停車等項目,如安全保障類的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如生態環境類的農村黑臭水體核查、“家門口”生態環境整治等。”
念茲在茲、枝葉關情。做好民生工作,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
時時掛念、與時俱進,傾聽“民聲”、落實“民生”,蚌埠正在持續抓好“衣食住行”的基本民生、滿足“安居樂業”的多樣民生、兜牢“安危冷暖”的底線民生,高質量答好改革為民、發展惠民的考題。(融媒體記者 郝玉琳 通訊員 王益軍 翁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