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是蚌埠的母親河。她是城市流淌的“水脈”,滋潤皖北平原,孕育淮畔明珠;更是城市發展的“文脈”,蜿蜒串起歲月長河中燦若星辰的歷史文化遺產;如今,她更是一條涌動的“城脈”,是城市的“景觀長廊”,也為蚌埠構筑一條擁河發展的經濟帶提供了生態支撐。
近年來,蚌埠市委、市政府提出實施“擁河發展”戰略,并以“以淮河為中心,東西拓展、擁河環湖、南岸提質、北岸擴容”的城市總體發展思路拉開城市框架、提升城市品位、拓展發展空間。蚌埠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抬高發展坐標,揚帆“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與綠色發展”主航道,駛出高質量發展“萬里船”。執“創新楫”,劃“奮進船”,奏響“擁河發展”三部曲,全景展示“‘河’你一起真幸福”的價值內涵,用實際行動推動淮河生態經濟帶國家戰略落地落實。高站位謀劃、高起點規劃、高質量招商、高水平建設皖北中心城市。
靚淮河風光。 融媒體記者 陳昂 攝
如何讓一城淮水“活起來”?
步履鏗鏘拉開城市框架
淮河南岸,面向淮河、順水而行、依堤而建的濱河南路已成為一條網紅路,串起了淮河大鐵橋、“小首爾”、寶興面粉廠閣樓等一大批網紅打卡點。記者沿濱河南路而行,一路風景一路美。在初冬暖陽下,碧水映照藍天,水鳥悠然嬉戲,兩岸層林漸染,怡人風景如詩如畫。市民游客徜徉其中,一片笑語歡聲。
“以人為本、望山見水、鄉愁可寄,這不僅是一條生態路、景觀路,更是一條文化路、旅游路、產業路,是蚌埠的一條‘金腰帶’,讓人們更深感知歷史、更近感受淮河、更好享受生活。”市重點工程建設管理中心副主任金德慶道出了濱河南路的特別之處,這條路有機組合了淮河界面堤防綠地景觀和城市界面,遵循了“安全、綠色、公平、高效、經濟可行、各方協調”的修建原則,全力保留了城市記憶,是一條被打造成集交通通行、防洪疏浚、生態綠色、人文景觀、歷史文化等功能于一體的“濱河景觀大道”。
長路當歌,大道如虹。一條路的華麗升級恰如一滴水,折射出淮河兩岸乃至整個城市發展的新樣式、新氣象。
如今的淮河,宜居宜業宜游。
深秋時節,淮河北岸的百畝花海每天都吸引數萬名游客前往打卡。“以前俺們‘河北’可來不了這么多人,也沒這么好看。”淮上區居民尤克坦得意地告訴記者,現在家門口處處都是好風景,拍下的照片經常能美爆微信朋友圈。
時間回溯至2021年,當蚌埠啟動“靚淮河”工程時,很多人沒想到,在某個瞬間,城市發展的軌跡發生了重大轉折,自此命運全然被改寫。
“靚淮河”工程全長26公里,規劃治理面積52平方公里,以“一川清、兩灘靚、三脈通、十景紅”為總體布局,主河道由枯水期不到200米拓寬為500米以上,主航道得到有效疏浚,兩側灘涂地建成了集文化觀光健身養生于一體的生態公園。“重塑灘地形態,連通河灘水系,新增水面2600畝、城市綠地1.2萬畝,實現市民近水、親水、戲水、樂水,把淮河打造成蚌埠新時代‘會客廳’、市民公園。”蚌埠市水利局局長荀異然說,“靚淮河”用水利的“里子”裝點市政“面子”,搭起產業“架子”,一水激活經濟多業態、一水提升城市多功能治理效果初步顯現。
更重要的是,“靚淮河”工程打通了濱河南路,讓后續延安路淮河大橋等建設有了起落點,為“擁河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擁河發展”必須率先解決淮河兩岸聯通問題,增設跨河通道,建設淮河大橋就成為“當務之急和重中之重”。2023年10月,蚌埠市延安路淮河大橋及接線工程開工動員會在淮河北岸舉行。
大橋連接南北兩岸,重塑城市發展軸心,與“靚淮河”工程深度融合。延安路淮河大橋及接線工程開工后,蚌埠市政府迅速啟動淮河北岸城市組團規劃建設。市委常委會學習踐行“四下基層”優良傳統,赴淮上區現場辦公,市委書記黃曉武勾畫了淮河北岸核心區“城市會客廳、青春未來城”的發展定位。
“擁河發展”戰略的實施,有效拓展了蚌埠城市北部發展空間,提升了城市發展綜合承載和輻射帶動能力,推動蚌埠邁向“江海時代”。
格局一變天地寬。在擁河發展“三部曲”中,蚌埠通過“靚淮河”工程重塑城河關系,讓“擁河發展”有了現實載體;通過新建延安路淮河大橋重塑城市發展軸心,為“擁河發展”立起骨架;通過淮河北岸城市組團建設,增強兩岸互動、板塊聯動,“擁河發展”真正讓淮河成為了蚌埠的“城中河”,拉開了城市框架。
如何讓一城淮水“美起來”?
新舊動能轉換、提升城市品位
藍天白云常相伴,綠水青山入畫來。遵循“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蚌埠持續提升淮河的濱水空間品質,提升城市品位。
淮河畔碧水丹霞、龍子湖柔波蕩漾……游客因水而來、凌波而往。廣闊水面變成打卡畫面,生態優勢變成發展勝勢。
最近,20多家中央主要網絡媒體以及北京、湖南、河南等省市重點新聞網站、新聞客戶端等網絡媒體代表帶著“長槍短炮無人機”走進蚌埠,看蚌埠從“網紅”到“長紅”,聆聽“靚淮河”講述“淮畔明珠”的生態蝶變。
蔥蘢淮河畔,完成了“乾坤大挪移”的寶興面粉廠閣樓,內部正在進行百年蚌埠的光輝歲月城市展。“寶興閣樓、‘小首爾’……淮河兩岸的網紅景點層出不窮,一年四季都有的拍,不少客人指明是要來這些地方取景。”于濤是一名跟拍攝影師,近兩年來,淮河兩岸成了他營收的“聚寶盆”。
對于蚌埠而言,擁河發展的大命題,正在提升為打造未來城市的動力引擎,托舉起人民宜居安居的幸福夢想。在城市總規指引下描摹“工筆畫”,于可持續中撰寫“大文章”,蚌埠始終算好民心賬、長遠賬、整體賬,傾心書寫人民城市擁河發展的時代新篇。人民至上的如椽巨筆,化為城市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的一道道點睛之筆。
2021年,蚌埠市委就把“靚淮河”“促文旅”“創幸福”作為年度工作主線的重要內容,將文化旅游發展擺上了前所未有的位置加以推進。
三年多來,蚌埠大力推進主城區淮河防洪交通生態綜合治理——“靚淮河”工程建設,加強三汊河國家濕地公園、沱湖濕地等綜合性保護與合理性開發,文旅發展格局進一步打開。
“金沙灘”“獨樹島”“龍鱗疊水”一系列與水有關的景點躋身全國“網紅景點”行列,吸引天南海北的游客來游玩、做客。蚌埠這座老工業基地華麗轉身,成為一座“網紅”城市,進一步迎來了文旅產業發展的春天。
“人水和諧共生”。蚌埠的“擁河發展”真正實現了由“治淮”向“靚淮”的蝶變,成為“河湖親清兩岸綠”的美麗生態樣板。2023年8月,在安徽省扎實推進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大會上,“靚淮河”工程榮獲安徽推進長三角地區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十佳”創新案例,還被生態環境部作為地方扎實推進“十四五”生態環境領域重大工程的典型案例予以推介。
看似尋常最奇崛。從“跨河發展”到“擁河發展”,蚌埠瞄準打造名副其實的“皖北中心”,一路奔跑、突破、前行。
如何讓一城淮水“動起來”?
解鎖高質量發展新空間
一座城市的戰略抉擇,要置身于宏闊時空坐標中端詳“時與勢”,審視城市自身發展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擁河發展、產業向新、發展向上,這是蚌埠加速輪動,大放異彩的時代,更是蚌埠準確識變應變求變,以系列戰略、切實行動,重構發展邏輯、動能及決勝未來的時刻。
眼下,蚌埠港國際集裝箱碼頭一派火熱,滿載集裝箱的貨輪排成一字長蛇陣在裝卸礦石、煤炭、玉米等貨物,波光粼粼的河道上,一艘艘貨輪滿載著“蚌埠產”“蚌埠造”,踏浪而行,走向全球、融入世界經濟貿易。千里淮河第一大港——蚌埠港正向海而興、志在萬里。
借水而興的蚌埠正在加速起勢,“水上動作”一直沒停。近日,蚌埠臨港碼頭項目神舟船廠第一批船舶順利下水,標志著臨港碼頭項目建設向前邁出了堅實一步。近年來,我市迎來了航運快速發展機遇期,船型不斷向大型化、專業化發展,運力結構更加合理,據市交通部門統計,全市沿海及遠洋運輸船舶已達300余艘,運力近400萬噸,約占全省50%。
“大河名城、淮畔明珠定會不負眾望,公鐵水聯運模式齊發力的格局正在形成。”蚌埠經開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董思敏介紹,目前,臨港布局了中誠國際綜合物流港、蚌埠港中心港區長淮衛作業區臨港產業園船舶配套碼頭。兩個港口下游規劃預留了蚌埠港中心港區東風碼頭項目,擬建5個2000噸級泊位。幾個港口建成后,會與蚌埠火車東站、蚌五高速,形成公、鐵、水多式對外的交通格局,助力蚌埠通江達海,聯通八方。
除了不斷打通開放的新通道,蚌埠也在積極打開發展新空間。《蚌埠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提出“東西拓展、擁河環湖、南岸提質、北岸擴容”,“擁河發展”成為蚌埠城市發展空間的關鍵戰略,淮河被推升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
從河南岸跨過大橋,就是淮上區,這片區域,亦是蚌埠城市未來發展的承載,這片區域,在不少居民心中,就是蚌埠版的“浦東”。
走進淮上區,處處都能看到熱火朝天的建設場景,時刻都能感受到蓬勃發展的生機活力。歷經二十年,這里實現從坑洼土地到高樓林立,從農田荒野到車水馬龍,從一產獨大到三產融合,城區面貌日新月異。
“隨著城市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南岸已經無法滿足發展需求,需要擴大城市空間,開發新區域。”蚌埠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總工程師汪云東介紹,作為“擁河發展”的主陣地,淮上區目前國土空間規劃“三區三線”劃定工作已基本穩定,轄區城鎮開發邊界總量與增量空間在全市各區中位列第一位。
“靚淮河”做活了城市水脈,延安路淮河大橋的建設連接了南北相融的路脈。水脈和路脈也為淮河北岸打通了“人脈”。
過去十年,淮上區集聚了全市新增人口的1/3,2010年至2020年凈增人口8.1萬人。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顯示,目前淮上區常住人口28.39萬人,城鎮化率65.8%,人口增長潛力巨大,預計未來將成為市區人口增長重點。
淮河北岸新區淮河北岸城市組團怎么建?展開淮河北岸的規劃圖,兩條軸線形成了東西拓展、南北鏈接的城市走廊,不僅拉開了蚌埠城市發展的框架,也撐起了淮河北岸建設的骨架。
“隨著城鎮化的大力推進,淮上區人口在未來10年將達到60萬左右規模,成為全市人口集聚的重要板塊。”淮上區委書記宋健表示。當前,淮上區蚌醫大二附院國家區域醫療中心、蚌埠三中新校區、八中北校區正加快建設、“五縱五橫”骨干路網基本形成,隨著城市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升,醫療教育事業的深入推進,更多年輕人選擇來到淮上區就學、就業,淮河北岸人口吸引力不斷增強。
正如無數的量變終會引起質變,每一個現在或未來將在這里生活、工作的人們,都能共享蚌埠“擁河發展”帶來的紅利,也最終能成為推動“擁河發展”命運齒輪轉動的時代同行者。 (融媒體首席記者 陳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