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時強調,要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全方位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全面開放格局。
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如何破題?對于蚌埠來說,優勢在區位,動力在改革,出路在開放。
蚌埠靠什么?坐擁天時、地利,強大的區位交通優勢是歲月的“饋贈”;蚌埠該如何?而今心齊、勁足,門戶大開的淮畔之城,正以海納百川的胸襟,緊抓發展新機遇,向著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踏浪前行。
如何“左右逢源”?
放大區位交通優勢 塑造新發展格局“蚌埠節點”
“左右逢源”是一把“雙刃劍”。只有不斷放大蚌埠的區位交通優勢,在區域競合中找準定位,才能在東西交融、南來北往里塑造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蚌埠節點”。
人潮涌動的高鐵蚌埠南站里,一列列高鐵緩緩加速,向著四面八方疾馳。在這里,“日行八百里”可以輕松實現。在我市一家企業從事人事工作的高義平早上乘坐高鐵,到達位于北京的公司總部開會,可以輕松實現一日往返。
蚌埠港碼頭海關監管作業場所卡口,隨著關鎖“嗒”的一聲落下,一輛滿載玻璃制品的卡車緩緩駛出,以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踏上出國之旅。“如今出口方式越來越多,讓我們做小單生意的公司找到了大出路,通過市場采購在本地就能完成組柜拼箱出口,報關手續更簡化,通關條件更便捷,出口成本更低。”蚌埠市政邦進出口有限公司負責人喻春平感慨。
淮河之畔,開放畫卷漸次鋪展——
前三季度,全市實現進出口額118.4億元,居皖北第1位;
前三季度,全市實現跨境電商交易額3億元,同比增長12.8%,新增跨境電商企業12家,新增跨境電商產業園1個;
前三季度,全市完成港口貨物吞吐量1448.83萬噸,與2023年、2022年同比分別增長0.39%、14.83%;集裝箱吞吐量120137標箱,與2023年、2022年同比分別增長20.08%、61.14%……
蚌埠是當之無愧的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蚌埠因水運而生、因鐵路而興,“公鐵水空”多式聯運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已見雛形。高鐵蚌埠南站為京滬高鐵七大中心樞紐之一,京滬、京福高鐵和京臺、寧洛高速均在這里交匯。蚌埠擁有千里淮河第一大港——蚌埠港,是淮河經濟帶重要的水路交通樞紐港和皖北區域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重要節點。4C級蚌埠滕湖機場建設正值提檔加速、決戰收官的關鍵階段,預計2025年建成通航,可發展航空貨運與公路、鐵路、水路等聯運模式。
正在建設中的蚌埠滕湖機場。 融媒體記者 陳昂 通訊員 夏禹 攝
蚌埠是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區中心城市,是中原經濟區節點城市和對外開放南部門戶,是皖北地區承接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產業轉移的橋頭堡,也是聯通皖北與皖江、淮河與長江同頻共振的重要交匯點,優越區位優勢使我市處在“左右逢源”的戰略位置,為發展開放型經濟提供區域發展支撐。
但與此同時,在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大城市對中小城市的“虹吸效應”愈發明顯,為身處內陸地區的蚌埠帶來巨大挑戰,只有在區域競合中找準定位,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色,才能避免同質化競爭和被邊緣化。
我市坐擁“承東啟西”的區位優勢,只有持續放大區位優勢,加速構建開放大通道,才能在鞏固我市綜合交通樞紐地位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區域輻射范圍,提升我市承接長三角乃至全國范圍內產業轉移與融合發展的能力,打造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蚌埠節點”。
如何“一鼓作氣”?
緊抓政策疊加機遇 打造高水平開放“蚌埠范本”
“一鼓作氣”是志在必得的決心。只有緊抓當下多重政策疊加的機遇,將區位優勢轉化為政策優勢、發展優勢,才能打造高水平開放的“蚌埠范本”。
位于蚌埠高新區的綜合保稅區施工現場,挖掘機、推土車和運輸車等大型機器井然有序作業,繪制出一幅熱火朝天的奮戰圖。
安徽中草香料有限公司的香料廠區內,涼味劑-23(cooling agent-23)、涼味劑WS-5等經過蒸餾、提純、結晶等一系列生產提煉工藝后被分裝在包裝專用容器中,待產品質檢合格后,便可以如期發往土耳其,用于調配香精添加到牙膏、口香糖中,為外國友人送去舌尖上的清涼。
“充分利用優惠貿易協定原產地規則,我們享受了關稅減讓,降低了出口成本,增強了國際競爭力。”該公司報關員王小林難掩欣喜,“公司今年可謂‘雙喜臨門’,9月底成功在北交所上市,前三季度出口額將近3000萬元,較去年增長超過兩成。”
蚌埠是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和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擁有鐵路無水港、蚌埠(皖北)保稅物流中心、蚌埠港水運口岸,疊加了中國(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蚌埠片區、綜合保稅區、國家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和全省唯一的國家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試點等高能級開放平臺,各類政策在蚌埠可謂多重疊加、“一站共享”。
“我市一年內同時獲批建設‘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和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現代物流業發展取得重大成績。去年全市‘一樞紐一基地’完成貨運量9500萬噸,實現營收220億元,分別增長17.3%、22.2%。”省人大代表李丹是一名交通領域工作者,她經過調研提出,應提升我市物流業開放發展水平,提升蚌埠國家級物流樞紐發展,推動外向型經濟高質量發展。
李丹認為,國家大力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促進中部地區加快崛起、推動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等重大戰略深入實施,再加之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安徽自貿試驗區蚌埠片區、市場采購貿易試點、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戰略平臺疊加,蚌埠應當“一鼓作氣”,加快國家重大戰略疊加效應集中釋放,拓展與其他地區的合作領域,集聚更多發展資源,在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和區域合作中形成發展新優勢、塑造發展新動能。
如何“乘風破浪”?
“軟”“硬”兼施雙輪驅動 凝聚高質量發展“蚌埠力量”
“乘風破浪”是勇往直前的魄力。只有推動平臺提檔、環境提升、服務提質,實現區位交通“硬實力”和開放活力“軟實力”雙提升,才能凝聚起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蚌埠力量”。
在蚌埠市比亞迪公司園區內,一排排新能源汽車鋰離子動力電池系統經海關工作人員現場查驗合格后,由專業人員固定、封存在專用危險貨物大包裝膠合板箱內,等待發運出貨。
“今年對我們企業來說真是意義非凡,我們實現整車動力電池的出口‘首秀’,也實現了前三季度出口額超3900萬元。”蚌埠弗迪電池有限公司關務負責人仲曉剛說。
今年以來,以鋰離子動力電池為代表的“新三樣”在海外持續走俏,帶動新能源產業制造業多點開花。蚌埠海關為企業提供“提前預約、隨報隨檢、即檢即放”的快速通關模式,助力“新三樣”出海并“出圈”。前三季度,全市“新三樣”產品出口5960萬元,同比增長106.1%。
越來越多的“蚌埠造”走出國門、“出圈”海外,蚌埠全方位、全領域開放格局愈加明顯。對此,蚌埠海關關員楊付邦深有體會,“從2013年10月皖北唯一一家保稅物流中心落地蚌埠,到2019年6月淮河流域首個二類水運口岸建成并投入使用,再到2022年11月獲批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2024年7月獲批蚌埠綜合保稅區,對外開放的平臺越來越多,走向世界的道路愈加寬廣;從2017年7月蚌埠海關實現報關單全國通關一體化申報,企業自報自繳同步實施,到同年11月首票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申報報關單順利通關,再到2020年9月蚌埠中恒商貿城列入全國市場采購貿易試點城市,一系列的改革舉措接續落地,改革中的蚌埠正以奮進的姿態加速走向世界。”
開放大潮奔涌而來,敢走敢闖的蚌埠,開放的大門向著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新方式和更深層次不斷拓展,經濟社會發展新動能正不斷蓄積。我市傾力打造樞紐建設“1+2+3+N”工作機制,加快形成“1套總體方案+樞紐和基地2個具體實施方案+重大項目、龍頭企業招引、各級政策訴求3個清單以及要素保障、開放平臺等多方支持”的工作模式,不斷將通道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目前入駐物流企業300余家,發展倉儲、保稅、供應鏈、國際物流等多業態,預計2025年樞紐貨運量超過2億噸,占全市貨運量的40%以上。
“我市將持續強化外貿主體培育,精準服務重點企業,培育壯大潛力企業,發展跨境電商、市場采購貿易試點、海外倉等外貿新業態,不斷開拓國際市場,激發外貿新動能,推動對外貿易邁出新步伐。”市商務和外事局貿發科負責人表示。
跨越山海,放眼全球。而今的“樞紐之城”蚌埠,隨時可觸摸開放發展的脈動,處處可傾聽急切奮進的足音。東西雙向互濟、南北交往交融,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蚌埠正敞開大門,擁抱新發展機遇,在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新時代之路上奮楫篤行。(蚌報融媒體記者 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