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向東,53平方公里的臨港片區蓬勃生長,日新月異。園區中心,開工建設的司馬莊路淮河大橋及接線工程勢必將成為新區加速發展的又一利器。
淮河之上又架飛虹,延安路淮河大橋建設正如火如荼,司馬莊路淮河大橋緊隨其后,兩橋建成后兩岸互動、板塊聯動無疑會更加緊密,南岸提質、北岸擴容、擁河環湖,這些溝通南北、重塑城河關系的跨河通道正在加速蚌埠“擁河發展”戰略藍圖成為現實。
司馬莊路淮河大橋及接線工程效果圖。 受訪者供圖
萬千期待
9月15日,備受矚目的司馬莊路淮河大橋及接線工程開工建設,這座蚌埠市區內淮河上的第十座橋梁,承載著萬千期待。
早在十年前,《蚌埠市城市綜合交通體系規劃》(2014-2030)版上,司馬莊路過河通道概念就被正式提出。
“從規劃方面來說,百萬人口以上的城市跨河跨湖通道相隔兩公里需設置一個,對于蚌埠而言,雖然這些年南北跨河通道不斷增加,但交通壓力依然存在。”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政工程科科長陸民介紹,解放路淮河大橋與東部的長淮衛淮河大橋之間距離6.4公里,迫切需求這樣一條過河通道。這也是為以后東部片區發展、板塊之間交流提前布局,除了交通暢通之外,增加城市吸引力,為未來發展做好銜接、留好后路。
司馬莊路淮河大橋及接線工程作為重要過河通道之一,列入《蚌埠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這是市委、市政府推進的又一項重大民生工程。”市重點工程建設管理中心副主任金德慶表示,大橋建設將完善東部片區主干路網,構建內引外聯新通道,同時促進兩岸產業聯動發展,打造東部發展軸線,為我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全市上下對大橋建設滿懷憧憬。年初市兩會上,市人大代表錢衛東牽頭提出關于加快“擁河發展”步伐,盡快啟動司馬莊路淮河大橋的相關議案。在她看來,司馬莊路淮河大橋建設將彌補長淮衛片區過河通道唯一且繞行距離較遠的短板,南北城區過河通道更加趨于完善,“擁河發展”步伐將進一步加速,“相信作為蚌埠市民,交通便利的體驗感會越來越好。”
的確如此,司馬莊村居民毛杰就盼望著大橋能夠早日建成通車。親戚朋友不少在小蚌埠鎮上班,以往都是繞行2公里從東邊的長淮衛淮河大橋過河,以后就省時省力多了。
這個連接淮上區、臨港產業園區、高鐵新區未來交通和經濟發展的橋梁全長約2710米,按城市主干路標準設計,雙向六車道。向南銜接司馬莊路可通達高鐵蚌埠南站、綜合客運站,實現對市區內外交通轉換,向北跨越淮河與淮上大道相接,能夠快速通達固鎮、五河,加快形成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
大橋不僅是城市發展的加速器,也是建筑景觀的載體,打造“一橋一景”,司馬莊路淮河大橋又將給淮河增添怎樣的景致?
揭開新橋的神秘面紗,金德慶給記者描繪了這樣一幅景觀畫卷:大橋線型以“淮河浪花”和“彩虹”為設計靈感,造型猶如三道飛虹,橫跨于淮河之上,浸潤在蒼穹之下,充滿了現代感;大橋正面造型以拱肋連接吊桿與橋面,猶如三把豎琴,微風過處,送來縷縷美妙的音符,氛圍寧靜安詳;橋拱上的連接風撐以“珍珠”為靈感,采用鏤空造型,有“大珠小珠落玉盤”之意,更加與珠城寓意契合。相信大橋一定會成為蚌埠又一個代表性的城市地標。
雙向賦能
墨綠色的大中小型洗地機,把偌大的車間填得滿滿當當,這些“新鮮出爐”的產品整齊排列著,即將發往世界各地。
安徽潔耀清潔設備有限公司位于經開區臨港產業園智能制造園區,其生產的數字化洗地車、掃地機等產品市場認可度較高。去年4月份涉足外貿,產品遠銷歐洲、中東等地,當年就有500多萬元的營業額。今年以來已有四千多萬元訂單,生意紅火。
企業負責人趙東樂介紹,當初企業入駐臨港產業園區就是看中了這里的區位優勢,產品外銷交通暢行無比重要,即將建設的司馬莊路淮河大橋就在企業附近,不用繞行相當方便。不僅如此,產品零部件上游企業不少分布在沫河口工業園,這樣一來,南北兩個園區產業更加緊密,生產效率也更高,可以說大橋建設為企業發展打開了新出路。
“司馬莊路淮河大橋的建設,將大大改善人員和生產資料的流動效率,交通快捷、成本降低、時間縮短,都將帶動臨港片區經濟騰飛,促進長淮衛鎮產城、城鄉融合發展。”經開區長淮衛鎮副鎮長黃堃這樣說。
歷經“廣場時代”“濱湖時代”“高鐵時代”,經開區現已全面邁向“臨港時代”。2021年托管變更后,蚌埠經濟開發區逐步由以城市綜合開發為主的發展模式調整為以工業建設為主導的產城融合發展模式。可以說,經開區正式開啟“二次創業”新征程,全面發力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醫療器械及商貿物流為主導的產業發展體系。在經開區臨港片區單元國土空間詳細規劃中,臨港片區規劃打造成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的橋頭堡,長三角產業轉移的承載地,引領淮河流域、輻射皖北的現代化綜合港城。
“交通是先決條件,也是產城發展的有力推手。”黃堃說,臨港不僅是個產業園區,也是一座未來新城。新城實驗學校臨港校區、新一中相繼落此,未來教育、文化、體育、醫療、養老公共服務設施逐步完善,塑造高品質生態宜居區的夢想會很快實現,這些都離不開交通賦能。
蚌埠因淮水而生、因鐵路而興。臨港片區自得區位優勢,北有淮河水運通道,南有京滬鐵路貨場,東有高速通道,司馬莊路淮河大橋的建設又將為快速發展的新區多添一條“黃金通道”。
受益的又何止經開區,司馬莊路淮河大橋另一頭連接著淮上區的發展。
2004年,拉開城市發展框架,實施“擁河發展”戰略,淮河北岸崛起新城。20年來,淮上區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昔日的鄉村成為今天高樓林立、活力四射的“蚌埠浦東”,產業集聚、人口增加、經濟活躍,淮河北岸城市組團、北岸核心區讓淮河以北的這片土地承載力、吸引力不斷增強。新型工業集聚區、商貿物流核心區、文旅融合示范區、宜居宜業新城區,淮上區已成為全市加快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這些年,聯接兩岸的過河通道讓互通互聯成為可能,讓區域一體更加緊密,讓“擁河發展”有了載體。而今,司馬莊路淮河大橋為淮上區騰飛增添新翼,為打造淮河北岸城市走廊增加強勁動能。
擁淮入蚌
2023年10月18日,延安路淮河大橋及接線工程開工建設,為“南岸提質、北岸擴容”城市“擁河發展”作出生動注腳。不到一年,司馬莊路淮河大橋及接線工程開工。“淮河之上,兩橋同時建設,表明蚌埠‘擁河發展’的步伐在提速,‘擁河發展’戰略藍圖正快步走向現實。”金德慶說。
千里淮河,蜿蜒東流。作為淮河穿城而過的蚌埠,一直在演繹、探索城與河、城與橋的故事。
上世紀八十年代,鉚足了勁兒的蚌埠人,舉全市之力在淮河上創造奇跡。解放路淮河大橋正式通車,蚌埠東部從此改渡為橋,歷史性地縮短了與淮河北岸片區的時空距離。
本世紀初,朝陽路淮河公路橋的建成解決了城市西部的南北交通問題,為蚌埠“跨河發展”邁出堅實一步,也為行政區劃調整做好了鋪墊。兩年后,拉開城市發展框架,實施“擁河發展”戰略,淮上區由此誕生。
2012年的最后一天,備受全市人民矚目的大慶路淮河公路橋建成通車。工程上諸多的“第一”鑄就了淮河上第一座雙塔雙索面自錨式懸索橋。從此,蚌埠市區境內有了第三座跨越淮河天塹的公路橋。城市西部,禹會區、高新區與淮上區產業互聯更加凸顯。
從“跨河發展”到“擁河發展”,蚌埠城市戰略有了更好的載體。四年以后,連接臨港產業園區與淮上區沫河口工業園區的長淮衛淮河大橋全線貫通,東、中、西四座跨河公路橋,對完善區域路網布局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
而正在建設之中的延安路淮河大橋更是一座“擁河發展”的“軸心橋”“樞紐橋”“民心橋”。
今天開工的司馬莊路淮河大橋則更是加速城市崛起的又一條主動脈,是產業布局和城市空間拓展的有力詮釋,是鑲嵌在“靚淮河”上的又一顆明珠。
一座座跨河大橋相繼建成,不僅改變了交通路網,更改變了城市格局,區域板塊緊緊相連,上下游產業一體化發展,蚌埠由“小城”變“大城”,譜寫了由濱河到跨河再到“擁河發展”的輝煌篇章。
長風浩蕩,淮河奔涌。一座座飛架南北的橋梁,窺見出城市的姿態與風骨,也見證著蚌埠開放包容的胸襟、只爭朝夕的決心。(融媒體記者 趙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