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報融媒體記者 郝玉琳 通訊員 李靜 裴立
蚌埠市一樓社保服務大廳的工傷保險綜合業務窗口,承載著保障工傷職工權益、守護千家萬戶幸福的重任。窗口工作人員日復一日,用專業、高效、溫暖的服務,將國家的惠民政策精準送達到每一位需要幫助的工傷職工手中,以實際行動詮釋著“民生服務”的深厚內涵。
“長劍”錦旗 暖心服務
今年以來的一組數據,成為工傷保險綜合業務窗口優質服務的一個生動注腳:截至目前,窗口已完成1163人的工傷醫療待遇報銷,1222人的傷殘待遇報銷,高效兌付各項待遇金額高達5600萬元。前段時間,一面寫有“工作敬業服務好”的錦旗,由被服務溫暖到的胡阿姨送達這個平日鮮少聚光燈關注的民生服務窗口。
一個平常的工作日,大家正在專注辦公,胡阿姨肩背紅綢包裹的“長劍”走進社保大廳的一幕,讓整個工傷保險待遇支付科的空氣瞬間凝固。“請問,誰是科長?”阿姨話音未落,只見紅綢滑落,那把“寶劍”竟是面金燦燦的錦旗。這場頗具戲劇性的“贈旗儀式”,背后是該窗口日均接待數十位辦事群眾、處理各類復雜業務的日常。
“前臺那幾個小姑娘太真誠了!態度好,解釋清楚,連我這個記性差的老太太都一次辦成了。”胡阿姨洪亮的嗓音里滿是肯定。原來,胡阿姨因一次交通事故受了工傷,原本以為涉及第三方,又不是在單位內部受傷,辦理起來可能會有些麻煩,但前臺人員熱情、專業的服務,讓她只跑一次就利索地辦完所有手續。這份“一次辦成”的體驗,源于該科持續優化的服務流程和專業素養。其中,前臺工作人員徐琪、郭靜、倪微三位同志,以熱情周到、細致耐心的服務,贏得了胡阿姨等群眾的頻頻點贊。
“接到錦旗時我們有些錯愕,因為處理對群眾來說看似麻煩的手續,就是我們的日常。胡阿姨的舉動讓我們體會到,工作人員的業務精通、強烈的責任心和日復一日的默默付出,真真正正化作了辦事群眾看得見、體會得到的獲得感。說到榮譽,她們才是當之無愧的主角!”提到錦旗,科長感慨地說。
數字背后的溫度與堅守
數據的背后是溫度。1675人次的醫療費用結算和1222人次的傷殘待遇結算,加上1083人次的工傷認定申請,1611人次的勞動能力鑒定申請及各項確認,意味著工傷保險綜合業務窗口除了咨詢外,每天要處理20多個工傷案例;5600萬元的工傷保險金的支付,關系著上千個家庭的生計。這些數字的背后是窗口工作人員以專業與耐心,在平凡崗位上默默耕耘的身影,他們用專注與堅守,書寫著本職崗位的責任篇章。
今年7月,工傷保險待遇支付科又細化管理、自我加壓,聯合市人社局工傷科,在紀檢部門監督下開展工傷住院病案專項抽查。通過從專家庫隨機抽取醫療專家,對協議醫療機構的病歷完整性、診療合理性、費用匹配性進行專業評審,并將結果納入年度考核體系。此次抽查了2025年上半年全市協議醫療機構、康復機構的78例工傷住院病案,涵蓋聯網結算和手工結算類型。檢查不僅復核經辦機構審核是否規范嚴謹,也推動醫療機構診療行為更加合理,切實守護著每一位工傷職工的權益和基金安全。
在笑語盈盈的暖心服務之外,這樣夯實基礎的“自選動作”,科室將根據各項業務的實際情況不定期地開展,這樣的舉措既能保障基金安全,又可促進醫療機構規范診療,最終惠及的是每一位工傷職工。
服務創新的腳步從未停歇。在市社保服務大廳一樓,工傷保險綜合業務窗口本身,其實就是一項創新,這是養老中心設立的全局唯一的工傷保險綜合服務“小綜窗”,將工傷認定、鑒定、支付三項業務融為一體實現‘一站式’辦理,極大方便了工傷職工。這種經辦模式的創新,避免了本就行動不便的工傷職工上下樓奔波,真正實現了“進一扇門,辦所有事”。
每天,陽光照進社保大廳,照亮一個個忙碌的身影。他們用專業和溫度,讓5600萬元工傷保險待遇精準直達需要的工傷職工手中,讓1675人次醫療費用結算變得高效順暢。這些實實在在的數字,是社保人對“為民服務”最樸實的詮釋——為民服務的腳步永不停歇,優質服務的標準永無止境。